也许很多人没想到,沪指会在2023年岁末跌破2900点。要知道,这是在宏观经济数据出现底部企稳向好,资本市场利好政策不断的情况下出现的。

  近期A股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伴随着沪深主要指数的跌跌不休,北交所指数却涨势如虹,个股都出现了两三倍的涨幅。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供求关系左右着二级市场的表现。沪深两市今年虽然走势低迷,但截至12月18日,A股的新股融资规模达到3497亿元,是美股年度IPO融资规模的1.84倍,这些融资大多数来自沪深两市。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走势,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200家左右,总流通市值达到65万亿元左右,而北交所只有228家上市公司,叠加交易制度存在差异化特征,能吸引热钱炒作也在情理之中。

  从最近三大市场的表现看,目前沪深两市更多是存量套牢资金在挣扎,活跃资金大多聚集于北交所,而且这部分资金其实量也不多,充其量也就两三百亿元。这就是目前A股市场的现状,存量资金捉襟见肘,大规模增量资金援军未至,指数怎么可能出现强有力上涨?

  于是,我们看到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那就是一个个白马股接连跳水,截至目前,已经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国人保、平安银行、泸州老窖、古井贡酒、中国建筑、万科A、海天味业、片仔癀等白马股创出了年内新低。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个股要么是受到房地产周期的影响,要么是遭遇激烈竞争的新能源板块,要么是前期涨幅过大的大消费个股。这其实也说明了目前A股面临结构性问题,那就是权重股正处在调整周期,科技股的权重占比太低,群龙无首的局面难以撬动大市上涨。

  其实,做投资有一个简单逻辑,那就是低买高卖。沪指2900点虽然一度跌破,但我们需要冷静思考,2900点是不是顶部?肯定不是!那么是不是底部呢?虽然不是绝对底部,但2900点肯定位于历史底部区域,这基本是市场各方的共识。只是目前大家的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底部的铸就也并非一两天能达成的事,但从中长期角度看,2900点虽说不上去全仓抄底,但也不至于过于恐慌,毕竟基本盘在那摆着的,国民经济恢复向好与上市公司盈利共振是大概率事件。

  在理性的长线投资者看来,优质公司的股价越是便宜,就越值得买入,这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的。截至12月21日,沪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是10.6倍,科创板的平均市盈率是34.5倍,深市主板的平均市盈率是17.4倍,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是31.9倍,就算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估值还略高,但沪深两市主板的平均估值已经相当低了,而上证50、沪深300的平均估值就更低了,一个不足9倍,一个不足10倍。当然,这是静态估值,还要考虑到上证50和沪深300的特性,即周期性与成长性,但选来选去还是能选出好品种的,比如部分银行股和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龙头。

  银行股如果能崛起,对于指数的贡献肯定是最大的。银行股能不能崛起呢?从目前看似乎有难度,但是从战略角度看,银行股崛起只是时间问题,手段也很多,比如让大股东回购然后注销,股价恢复到一定的净资产比例。既然银行的净资产是真实的,那跌破净资产肯定是不合理的,虽然不必全部按1倍市净率考核,至少可以按0.8倍市净率考核,但现在国有大行的平均市净率才0.5倍出头,显然是低估了。

  对于坚毅的价值投资者来说,2023年沪指的新低只是对未来行情的铺垫,风物长宜放眼量,静待时间玫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