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元描述: 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阐述其重要意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并分析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经济体制改革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并被明确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力量。这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要部署,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本文将深入解读《决定》中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分析其重要意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并探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清晰的思路。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引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迫切需要。
1.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然而,传统发展模式下积累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及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使得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区域差距仍较明显,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尚有差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提高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全球安全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变革和产业化速度大大加快,正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数字治理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高地,经济保守主义不断强化,区域主义正在替代多边主义,国际经贸投资规则和全球治理体系酝酿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重塑中国经济竞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力量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仍然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1.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健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制度体系。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领域还亟待加强;与此同时,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问题不利于更好发挥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精准发力,弥补市场失灵。
2.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在这些领域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改革实效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增多,改革涉及经营主体、企业制度、宏观管理、财政金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对外经济、安全发展等诸多方面,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分清主次目标,明确轻重缓急。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改革,统筹兼顾总量和结构、短期和中长期、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和安全,努力推出一批基础性、牵引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与关键环节
《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1.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经济取得“两大奇迹”的关键因素。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突出位置。
-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基。
-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 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2.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要围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用新的生产力替代或改造传统生产力。
- 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未来产业的研发投入,推动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
- 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构建安全、高效、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3.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这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紧迫任务。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推进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能力。
- 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主要包括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财政和金融治理水平等方面。
- 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把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 健全预算制度,完善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围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5.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 以提质创新为重点,完善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 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6.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营造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有效应对挑战,努力拓展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
-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服务贸易,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支持企业有序“走出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7.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
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推动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
-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缩小收入差距。
- 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保障人民生活水平。
-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挑战。
-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引导规范民营医院发展,保障人民健康。
8.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领域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良性互动。
- 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色发展。
-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常见问题解答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何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引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迫切需要,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哪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3. 如何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健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力;同时,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保障经济安全,让政府精准发力,弥补市场失灵。
4.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等。
5. 如何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效性?
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改革实效。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分清主次目标,明确轻重缓急。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改革,统筹兼顾总量和结构、短期和中长期、供给侧和需求侧、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和安全,努力推出一批基础性、牵引性的重大改革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6.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结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引擎。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